养老模式的选择
发布时间:2020-09-11 点击:4474传统养老,只有一种模式:居家养老,也叫家庭养老,只要生有儿子,便是做好了养老准备,所谓“养儿防老”。若不能生育儿子,便过继儿子,也算做了养老准备。在这种模式下,伺候老人的不是女儿,也不是儿子,而是儿媳妇。这种模式持续了几千年,成为了定势,无人质疑其合理性,而古代女性的生育特征和经济依他性成就了这种“合理性”。
上世纪70年代以来,中国开始计划生育,提倡一对夫妇一个孩子,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成为常态。受此影响,许许多多做女儿的义正词严地承担起养老义务,把年迈多病的父母搬到自己家照护,且在普遍意义上,女婿比儿媳显示出更高程度的容纳与孝道。然而,这种模式从开端就显示出其局限性:父母到女儿家总是觉得不自在;做女儿的,虽然尽心竭力照护父母,但自己心力不支,日夜目睹父母的病痛及身体的衰竭,心的焦灼造成精神崩溃、肢体疲惫;母女感情受到挑战;岳父与女婿之间诸多不和;如此等等。
近年来,悄然流传着“一碗汤的距离”之说。改革开放给部分50后和广大60后带来较充裕的物质条件,预期在将来成家的儿、女住房旁边买房安家。然而,虽然未经实践检验,但其局限性可以想象:在生活节奏飞速的当今时代,子女无暇陪伴父母,“一碗汤的距离”仍然解决不了老年人的孤单;若出现老人不能自理的情况,需要24小时看护时,一对下有儿孙的夫妇如何赡养4位老人?“一碗汤的距离”是否真正远离了婆媳、甚或母女之间的矛盾?亲家是否也在“一碗汤的距离”之内,若在,是不是一定会和睦相处?如此等等。
家境富足的人选择请保姆,这似乎是不错的选择:所有家务有人承担;老人状况,亦有人知晓;老人失去生活能力时,有人护理。但是,保姆也是人,也需要有尊严,需要有情绪的宣泄,需要有喜怒哀乐的显现,需要有思想的输入与输出,需要与家人团聚,需要有朋友交往。如果保姆长期每天24小时呆在老人身边,上述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,特别其精神输出被长期压抑,那么保姆精神必然衰弱,甚至崩溃,由此,理性丧失,情绪难以自制,此时,保姆虐待老人的状况便很容易出现。人的精神是一个系统,它与肉体系统有同样的健康需求,只是人的精神病症无痛无痒,病症轻微时,没有症状表现,直至病重时,旁人才能观察到。保姆的工作不重,但往往其精神比较受煎熬,容易患有轻微精神病症却无人知晓(包括自己)。
相比千万年的人类历史,几千年的文明期很短暂,可以说,人类文明刚迈出一小步,还不足以走向成熟,更谈不上定型,人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变革与更新中。老年是美丽人生历程的重要阶段,养老不仅关涉老人自身的幸福,还关涉全家人的幸福与和睦,甚至关涉全社会的和谐。好的养老模式不仅会使老人更加健康、长寿,给老人的子孙带来精神力量和人生幸福,而且还会给家庭省钱,给国家省力,给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。
- 上一篇: 养老院老人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?
- 上一篇: 老年人健康科普知识20条